堆肥发酵过程在有机肥生产线中一般分为原料预处理、发酵、后熟处理三个关键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操作内容和要求,以下是详细介绍:
一、原料预处理
1.原料收集与分类
・收集:收集畜禽粪便、农作物秸秆、食用菌渣等有机废弃物。不同来源的原料养分含量和特性不同,例如鸡粪氮含量较高,而秸秆碳含量丰富。
・分类:将原料按照类型进行分类,便于后续根据其特性进行合理的配比和处理。
2.粉碎与混合
・粉碎:使用粉碎机将秸秆等体积较大的原料粉碎成较小的颗粒,一般粉碎后的长度不超过5厘米。这样做的目的是增加原料的表面积,有利于微生物的附着和分解,提高发酵效率。
・混合:按照一定的碳氮比(一般控制在25:1 - 30:1)将不同原料进行混合。比如,若以鸡粪(碳氮比约为7:1)和玉米秸秆(碳氮比约为60:1)为原料,可按照鸡粪占30% - 40%、玉米秸秆占60% - 70%的比例进行混合。同时,可添加适量的发酵菌剂,以加快发酵速度。
3.调节水分
・检测:使用水分测定仪检测混合后原料的水分含量。
・调整:根据检测结果,通过加水或添加干料的方式将水分含量调节至55% - 65%。水分含量过高会导致原料通气性差,容易产生恶臭;水分含量过低则会控制微生物的活性,影响发酵效果。

二、发酵
1.建堆
・选择场地:选择地势平坦、排水良好、通风透气的场地作为发酵场地。
・堆体形状与尺寸:将混合好的原料堆成梯形或长方形堆体,堆体高度一般为1.5 - 2米,宽度为2 - 3米,长度根据原料量和场地情况而定。堆体过大不利于通风和散热,堆体过小则保温效果差。
2.翻堆
・时间间隔:在发酵过程中,需要定期进行翻堆操作。一般在发酵初期(前3 - 5天),每隔1 - 2天翻堆一次;发酵中期(5 - 15天),每隔2 - 3天翻堆一次;发酵后期(15天以后),每隔3 - 5天翻堆一次。
・翻堆目的:翻堆的目的是改善堆体的通气性,使氧气能够均匀地分布到堆体内部,同时调节堆体的温度和湿度,促进微生物的均匀生长和繁殖,加速有机物的分解。
3.温度、氧气与酸碱度控制
・温度:使用温度计监测堆体内部的温度变化。发酵初期,温度会逐渐升高,当温度达到55 - 65℃时,进入高温发酵阶段,此阶段持续5 - 7天,可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。如果温度过高(超过70℃),需要及时翻堆散热;如果温度过低(低于50℃),可能是原料含水量过高、通气性差或菌剂活性不足等原因导致,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调整。
・氧气:通过翻堆和在堆体中插入通风管等方式保证堆体有充足的氧气供应。微生物在发酵过程中需要消耗氧气,良好的通气性有利于好氧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,加速有机物的分解。
・酸碱度:使用pH试纸或酸度计检测堆体的酸碱度。发酵过程中,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会使堆体的酸碱度发生变化,一般将酸碱度控制在6.5 - 8.5之间。如果酸碱度过高或过低,可通过添加石灰、草木灰等碱性物质或硫酸亚铁等酸性物质进行调节。
三、后熟处理
1.继续发酵与稳定
・发酵时间:经过高温发酵阶段后,堆体温度会逐渐下降,此时进入后熟发酵阶段。后熟发酵时间一般为10 - 15天,在此期间,微生物继续对未完全分解的有机物进行分解和转化,使有机肥的性质更加稳定。
・监测指标:继续监测堆体的温度、水分和酸碱度等指标,确保发酵过程顺利进行。当堆体温度接近环境温度,水分含量稳定在30%以下,且无异味产生时,说明发酵基本完成。
2.筛分与包装
・筛分:使用筛分机将发酵好的有机肥进行筛分,去除其中的大块杂质和未完全分解的物料,得到颗粒均匀的有机肥产品。
・包装:将筛分后的有机肥进行计量包装,一般采用塑料编织袋或复合膜包装袋进行包装,包装规格可根据市场需求确定,如25kg/袋、40kg/袋等。在包装过程中,要注意保持包装袋的密封性,防止有机肥受潮和养分流失。
堆肥发酵过程在有机肥生产线中是如何操作的?-想要了解更多设备配置、现场试机等详细信息,欢迎随时来厂实地考察。地址:河南-郑州-荥阳市乔楼镇三里庄工业园。厂家安排专车接送,专人陪同,让您尽享优厚待遇。网址:http://www.xsyjfsb.com/
